摘要
近期,央視上線了一則時長30秒、主題為“拒絕野味”的公益視頻,“你能拒絕打著美食名義的殺害,你能打破不科學的滋補觀念,你能停止因為口腹之欲引起的災難,你能找到無數個拒絕野味的理由。
內容
近期,央視上線了一則時長30秒、主題為“拒絕野味”的公益視頻,“你能拒絕打著美食名義的殺害,你能打破不科學的滋補觀念,你能停止因為口腹之欲引起的災難,你能找到無數個拒絕野味的理由。你在保護它們,也在保護我們,拒絕野味,你一定能做到!”短短幾句話不禁讓人動容。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伊始,就有許多人懷疑“吃野味”是讓病毒進入人類社會的罪魁禍首,而不少專家經過研究后認為,穿山甲可能是病毒潛在中間宿主之一,無疑為這種論據增加了不少說服力,這則央視的公益短片也直指當前新冠病毒疫情的可疑源頭——“吃野味”。
那么何為野味?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吃慣了的“那一口”,其實已不是“家常菜”。百度百科對于野味的解釋為:野生動物,包含獸類、鳥類等,或獵獲品(如追獵)的可食用的肉;尤指獵獲野獸的可食用的肉(不一定是國家保護動物)。按照有關定義,野生動物指的是大自然環境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豬牛羊雞鴨鵝等經過人類長期馴化,已成為家畜家禽,不屬于野生動物范疇。
為什么要拒絕野味?據統計,當今世界上新出現的傳染病中,60%都是人畜共患病。全球近年來發生的多次重大疫情,源頭都指向濫食野生動物。
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影響26個國家,導致8000多人致病,病毒源頭是中華菊頭蝠,中間宿主是果子貍;MERS(中東呼吸綜合癥),蔓延27國,確診2494人,死亡近四成,傳染仍在繼續,最新研究表明病毒源頭可能是駱駝。截至2020年3月3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國內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0302例,累計死亡2947人。這一切的源頭,目前疑似是蝙蝠,中間宿主可能包括蛇、水貂、穿山甲等等。
正是因為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頻繁接觸,為自然界病毒向人類社會侵入創造了條件,而且現代化的交通和人口流動,增加了傳染病流行的風險。因此,控制甚至杜絕野生動物的食用和相關貿易,已經不僅僅是生態保護的需要,而且對公共健康的風險控制意義重大。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以及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上相繼搜索野味、果子貍、蝙蝠、穿山甲等關鍵詞,均已搜索不到相關肉制品。
2020年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工作情況。針對大家關注的打擊犯罪、規范養殖、交易監管、動物保護等熱點問題,公安部、國家林草局、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四部門表態,將開展專項打擊整治行動,堅決取締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切實加大對涉野生動物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同時,將加快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錄》,進一步明確進食的范圍;對從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經營利用的機構進行全面整頓,依法清理已核發的許可證件和文書,從源頭上遏制食用野生動物。
在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斬斷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法治之劍已經出鞘。政策的積極推出、積極響應不僅表明了我國立法的與時俱進,還反映我國在應對突發事件中強烈的法治意識,這也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在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拒絕野味”能變為一個全民共識,讓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