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國家農業部下屬相關單位公布了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和復原乳鑒定標準四個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討論稿。這是國家五部委去年公布的《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奶業十三五規劃)以來,生乳國標修訂工作首次有了明確進展。
區別于歷次修訂,討論稿在調整理化指標要求之外,首次提出將對生乳質量進行分級,并對行業諱莫如深的復原乳使用進行了規范,并公布了檢測方式。
生乳劃分三級
目前國內實施的生乳國家標準制定于2010年,由于對部分關鍵指標限值規定過低,甚至低于1986年的舊一版生乳國標,導致該版國標被認為是拖了中國乳業后腿而飽受爭議。
此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農業部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和奶業創新團隊等單位共同公布的生乳國家標準討論稿中,正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修正。
新生乳國標討論稿中對關鍵指標要求有了較大的提升,并根據指標將生乳分為優級、良級和合格級三級,并規定相關產品包裝上可標注所用的生乳等級。
以此前爭議較大的微生物指標為例,討論稿顯示,將原有每毫升菌落總數從之前的200萬的下限改為100萬個,并大幅提升優級生乳的標準,要求菌落總數低于10萬個達到歐盟水平;并首次增加了“體細胞指標”限值的標準。而作為生乳品質考量的蛋白質指標上,新標準雖然沒有提升下限,但劃分為每100毫升3.2克優級、3.0克良級和2.8克合格級。
根據參與本次國標修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下屬奶業創新團隊的解讀,之所以采取分級制,是希望引導加工企業把優質奶源與一般奶源在加工產品時區分開來,避免混合使用造成浪費,并為消費者提供基于奶源等級的價格上有差異的產品,依靠市場的力量,最終引導整個奶業向優質發展,并借此提升消費者信心。
奶源分級對于產業來說是個好事,通過效仿美國模式以實現乳資源分工,將不同級別的奶源用來做不同的產品,比如好品質的可以做利潤更高的巴氏奶,而品質相對低的做成奶酪或奶粉,這對于提升國內奶牛養殖業市場的附加值,推動行業向好發展很有幫助。
不過,目前公布的國標修改幅度依然太小,尤其在一些關鍵指標上距離歐美標準還有較大差距。
奶業創新團隊方面認為,國內奶牛養殖業發展歷史較短,養殖方式千差萬別,生乳的水平差異很大。如果把標準定得很低,整個產業就會失去發展方向,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如果把標準定得很高,勢必淘汰一大批養殖業,產業發展出現動蕩,欲速則不達。
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王丁棉認為,經過2008年和2014年兩輪乳業大調整,國內中小養殖戶幾乎消亡殆盡,剩下的多為中大型規模養殖企業,再定如此低的標準過于保守,應該進一步提高標準,不應該用低標準來保護養殖戶,而是用高標準倒逼產業升級。但整體來說能有這樣的變化已屬不易,比如體細胞此前并不在國家標準之內,但在歐美是重要的指標之一,這已經是行業很大的進步。
修訂利好中大型牧場
分級制雖然錯過了最佳的實施期,但如果可以實現,仍將對于指標更好的中大型牧場企業形成利好,分級制將可以幫助其制定更合理的收購價格標準。
在這一輪公布的生乳、巴氏殺菌乳、滅菌乳和復原乳鑒定標準四個討論稿中,也在嘗試約束復原乳的使用,抵御進口乳制品的沖擊,以保護國內的原奶產業。
此次公布的一系列討論稿中,對復原乳的檢測指標——糠氨酸和乳果糖限值進行了規定,比如巴氏奶的糠氨酸不得超過12mg/100g蛋白質、乳果糖應低于50mg/L,這也意味著如果完成修訂,乳企將不能再蒙混過關。
復原乳對于上游養殖行業沖擊很大,加強復原乳檢測標準,并借此規范企業理性使用復原乳,將對上游奶源形成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