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所謂的體外診斷(IVD),就是指將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從人體中取出后進行較為快速的檢測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診斷方法,涉及分子生物學、基因診斷學、轉化醫學等眾多學科。
內容
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達300億
作為醫藥行業細分領域的體外診斷行業(IVD),近年來我國可謂發展迅猛,預計至“十二五”末期,我國的體外診斷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00億元,年均增幅在15%-20%之間。不少業內專家都表示,我國診斷行業具有后發優勢,加之人口結構老齡化日趨突出,該行業未來必將向家庭化、現場化方向發展,其中的快速診斷產品(POCT)已呈現高速發展。眾多行業內科技公司均受到PE、VC機構關注,上市前景也被普遍看好。
市場規模達150億元
所謂的體外診斷(IVD),就是指將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從人體中取出后進行較為快速的檢測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診斷方法,涉及分子生物學、基因診斷學、轉化醫學等眾多學科。
其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對復雜的臨床檢測流程進行簡化,在家庭、海關、急救車、農村和社區衛生室甚至是戰場,快速檢測各類重大疾病,且不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其也被稱作“醫生的眼睛”,在臨床診斷中往往能起70%的作用。其醫療應用,可以貫穿初步診斷、治療方案選擇、有效性評價、確診治愈等疾病治療全過程。
于今年4月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就披露,我國人口占全世界總量約23%,但體外診斷市場份額卻只占全球的5%。2012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為150億元。
目前,我國體外診斷產品人均年使用量僅為1.5美元,而發達國家人均使用量達到25-30美元。隨著醫保覆蓋范圍和額度的增加,以及人口的老齡化趨勢,未來的市場增長空間十分廣闊。
商報記者在探訪全球范圍內首家推出“一滴血快速檢測心肌梗塞技術”的上海川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時發現,掌握行業內的核心技術并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對于體外診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可謂重中之重。
川至生物公司總經理陳明介紹,作為一家業內中小型企業,公司主要從事體外診斷試劑以及快速診斷產品(POCT)的研發和生產。僅有千萬級資產規模的川至生物,完全依靠在業內起步較早的核心檢測技術和不斷的技術創新,才在滿是醫藥巨頭的行業內有了立足之地。
行業毛利率高受青睞
在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市場規模連年增長的背景下,體外診斷行業的眾多中小型企業近年來已走出單純依靠自主創業投資的模式,轉而成為了眾多投資機構關注的新熱點。
“10多年前國內體外診斷行業剛剛起步時,許多創業者都只能靠自己融資來開辦企業。這往往造成企業的規模小,資產抵押物少,很難通過銀行機構來滿足大額的融資需求。”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體外診斷產業高峰論壇上,包括業內企業老總、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專家在內的不少業內人士都指出,近年來體外診斷行業的投資價值開始迅速飆升,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內眾多的PE、VC等各類投資機構都開始將目光放在體外診斷行業。
究其原因,主要是該行業企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業績增速較為穩定,投資回報快,加之多采用現款現貨的交易方式,現金流好。并且,作為醫藥行業的細分領域,體外診斷企業因其毛利率高于整體水平,而被眾多投資機構所親睞。
相關資料